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bǔ)性傳統(tǒng)名點,且此餅當(dāng)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fēng)味獨特。
關(guān)于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diào)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于薄”的主張,于是,后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一:
【原料】(1 200只成品) 皮精白面粉1.25公斤 淀粉5公斤 /其中餡料:綿白糖18.75公斤 核桃18.75公斤 蜂蜜9.25公斤 桂花1.25公斤
專用工具 特制茯苓餅烘模一副,即兩塊圓形鐵片,一端有絞鏈相連,另一端裝有鉗柄,模直徑為13厘米,模內(nèi)刻有凹形花紋。
制作方法 1.制餅皮:將面粉與淀粉調(diào)成糊,稠度比豆?jié){稍濃點。同時將烘模放在爐上燒熱,里面抹點油,用匙勺入面糊少許,馬上將模具合攏數(shù)秒鐘,將面糊壓成薄圓片,然后開啟模具,取出已烘熟的餅皮。
2.制餡:將蜂蜜與砂糖放在鍋里熬溶,并使其蒸發(fā)一些水分,增加粘度,然后將切細(xì)的核桃仁及桂花放入糖中拌勻即成。
3.成型:取餡40克放在已攤平的餅皮上,在餡料上再覆蓋一張皮子即成。成品皮薄如紙,且以餡為主。
注意事項 烘餅皮要快,不能烘焦,要保持雪白色澤,餡不可鋪得太滿,需留出1厘米左右邊緣。
關(guān)于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diào)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于薄”的主張,于是,后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一:
【原料】(1 200只成品) 皮精白面粉1.25公斤 淀粉5公斤 /其中餡料:綿白糖18.75公斤 核桃18.75公斤 蜂蜜9.25公斤 桂花1.25公斤
專用工具 特制茯苓餅烘模一副,即兩塊圓形鐵片,一端有絞鏈相連,另一端裝有鉗柄,模直徑為13厘米,模內(nèi)刻有凹形花紋。
制作方法 1.制餅皮:將面粉與淀粉調(diào)成糊,稠度比豆?jié){稍濃點。同時將烘模放在爐上燒熱,里面抹點油,用匙勺入面糊少許,馬上將模具合攏數(shù)秒鐘,將面糊壓成薄圓片,然后開啟模具,取出已烘熟的餅皮。
2.制餡:將蜂蜜與砂糖放在鍋里熬溶,并使其蒸發(fā)一些水分,增加粘度,然后將切細(xì)的核桃仁及桂花放入糖中拌勻即成。
3.成型:取餡40克放在已攤平的餅皮上,在餡料上再覆蓋一張皮子即成。成品皮薄如紙,且以餡為主。
注意事項 烘餅皮要快,不能烘焦,要保持雪白色澤,餡不可鋪得太滿,需留出1厘米左右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