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增生性回腸炎又稱壞死性腸炎、增生性腸病、增生性出血性腸病、豬腸腺瘤等,病原為細胞內(nèi)勞森菌,是革蘭氏陰性菌(用藥需有針對性)。該菌主要感染6周齡~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偶見保育豬和成年公、母豬,侵害其回腸黏膜,使回腸內(nèi)層黏膜增厚。
該病常見慢性型,精神低迷,食欲下降,消瘦,被毛粗亂,間歇性下痢,糞便變軟、變稀或呈糊狀或水樣,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皮膚蒼白,輕者一個月后可康復,重者呈僵豬。有的急性發(fā)病豬會突然拉血色水樣腹瀉,后轉為黑色柏油樣稀糞,繼而皮膚蒼白,有的會突然死亡。剖檢病豬主見小腸末端50厘米和結腸螺旋的上三分之一處腸壁增厚,呈分枝狀皺褶,表面濕潤而有黏液,腸管變粗,漿膜下和腸系膜水腫。
該病診斷需根據(jù)臨床癥狀、剖檢病變、組織病理學檢查。須與豬痢疾(豬密螺旋體)、豬沙門氏菌病、腸出血綜合征相區(qū)別。
生產(chǎn)實踐中出現(xiàn)該病時常治療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診斷錯誤,常被誤診為豬痢疾,用乙酰甲喹治療。
2.消毒不嚴格和消毒劑選擇不合理,因為細胞內(nèi)勞森菌對一般的消毒劑有抵抗力,但對季銨鹽和含碘消毒劑敏感。
3.藥物使用不當,該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若選用對革蘭氏陽性菌敏感的窄譜藥物如青霉素,或選用耐藥性較強的藥物,效果均甚微,同時因病豬采食量下降,用藥量未考慮足夠,也影響治療。
4.治療時間過遲,發(fā)病后期腸黏膜已嚴重損傷,再治療效果亦不理想。
5.治療時只顧殺細菌,無考慮輔助治療方案。
6.只治療有癥狀豬,不兼顧潛在感染豬。
鑒于該病的特點和結合這些年的治療體會,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1.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效果還是可見的,首選敏感長效藥物,對發(fā)病豬肌注鹽酸頭孢噻呋(賽福,長效達3天),每隔3天注射一次,連用3次。對拉血便的,再肌注一針補血針。
2.對發(fā)病的同欄或全群豬同時用敏感抗生素拌料,泰妙菌素或替米考星(恒福星,無味包被),用量要足夠。
3.積極補充全面的液體維生素(維多利)、優(yōu)質益生菌,對修復腸道黏膜,促進食欲,調節(jié)腸菌平衡,恢復健康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