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類越冬期死亡原因
1.越冬魚塘環(huán)境差,嚴重缺氧造成死亡
首先是池塘老化,多年未清淤,淤泥厚積,配套塘頭豬鴨場的豬鴨屎落塘,魚類(種)高密度養(yǎng)殖,高投飼,高排泄,有機物增多,耗氧量大;其次是有的村邊塘、圩鎮(zhèn)塘,村民居住密集,生活污水和附近工廠廢水排放落塘,大量耗氧而引起溶氧不足;再者水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超標,亦可引起魚類(種)中毒死亡;四是魚塘滲漏大,保水性差,缺少新鮮水源補充,塘小水淺缺氧,魚類活動空間窄;五是新挖塘、瘦水塘不肥,缺少豐富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產氧量抵不上耗氧量,魚類缺氧浮頭染病死亡。
2.魚種過密過小引起死亡
魚種大小不均,加上投喂不當,弱肉強食,造成魚種規(guī)格太小,體質越來越差,體內積貯的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能量少,難以在漫長的越冬期間維持生命活動中所需的能量,因身體衰弱而死亡。
3.魚體受傷染病死亡
在拉網上市或拼塘時操作不佳,造成魚體鱗片、鰭條、鰓絲擦傷脫鱗,使得病菌入侵感染疾病,在越冬期間也容易死亡。
4.管理不善引起死亡
在越冬期間,養(yǎng)魚戶認為魚類不吃或少吃飼料,而放松管理,不及時查看水質(當水體含氧量降到3毫克/升時,魚類感到不安;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魚類呼吸困難,大量浮頭死亡;溶氧量最好控制在5毫克/升為安全系數(shù))、水體肥瘦老化及魚類活動情況,或已發(fā)現(xiàn)魚體不好的苗頭又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拖延時日造成魚體衰弱死亡。越冬塘滲漏水,塘小水淺冰雪過厚造成池水缺氧,亦會導致魚類窒息死亡。
二、預防補救方法
1.樹立“以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思想
水產養(yǎng)殖動物的發(fā)病機制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惡劣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包括氣候反常);二是水產動物體質弱,抗病能力下降;三是致病的病原體存在,三者缺一不可。依據(jù)這三個原則,我們若能做好這三方面的工作,即可使養(yǎng)殖品種安全過冬。因此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行健康生態(tài)的養(yǎng)殖管理模式,才能達到減少或控制越冬魚類的疫病,減少由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為來年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2.改造越冬養(yǎng)殖環(huán)境
選好越冬池塘,清塘消毒,培肥水質。越冬塘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魚種成活率和成魚生長增產。選塘條件如下:背風向陽,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魚種塘3畝~5畝,成魚塘5畝~10畝,水深2米~3米(北方的池塘結冰后水位也要保持在2米左右)。有條件的可選擇有溫泉水的池塘,對保護熱帶、亞熱帶魚類安全過冬最為有利。應將過多的淤泥清除,作為農作物和果木的有機肥料,修補滲漏,清平塘底,保留淤泥20厘米即可,并進行陽光曝曬,耙松底泥,充分氧化。然后灌水入塘80厘米~100厘米,畝放生石灰150公斤和茶麩50公斤(浸水24小時后連渣帶水均勻潑灑落塘),生石灰中和酸性,提高pH值,改良水質底質,釋放營養(yǎng)素,殺滅野雜魚、寄生蟲和病原體。茶麩除了殺滅野雜魚之外,還起到培肥水質的作用(培育豐富浮游植物,有利于光合作用造氧),藥性過后,茶麩也是魚類喜歡吃食的營養(yǎng)餌料。一星期后將越冬塘水位加深到1.5米~2米,畝施發(fā)過酵的有機肥500公斤(或尿素5公斤、磷肥3公斤)培肥水質,使魚種(或拼塘后不能上市的成魚)落塘后即可攝食豐富的餌料。
3.提高魚類(種)機體的越冬抗寒免疫力
大規(guī)格魚種體質健壯、肥滿膘壯、耐寒耐低氧、抗感染能力強。據(jù)筆者多年實踐,在同等條件下,一般尾長12厘米以上的魚種越冬后成活率可達90%,而尾長5厘米~6厘米的魚種越冬成活率為50%~60%。由此可見,在每年的秋季魚類大量攝食,積存脂肪能量以供越冬消耗,故要多投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飼料(如農副產品的下腳料、花生麩、豆餅、麥皮、玉糠和適量的新鮮青菜葉、青草葉),把魚類(種)育肥育壯。適時投放就是要掌握好投放時間,投放太早,水溫高,魚類活動頻繁,耗氧、耗體能較大,拉網擦傷也易感染赤皮爛鰓等病癥;投放太晚,天氣寒冷,拉網刮魚同樣損傷魚體表易感染水霉病,亦會造成大批量死亡。因此,一般選擇在11月中旬水溫在12℃~15℃時進行拼塘養(yǎng)魚(這時魚類活動減弱,鱗片緊湊,拉網不易擦傷染。。魚類(種苗)放養(yǎng),有單品種養(yǎng)殖、多品種混養(yǎng),所以要分品種、分規(guī)格、分食性。如以培育濾食性鰱鳙魚為主的可使養(yǎng)殖魚占70%,搭配20%的草魚、10%的底層雜食性魚類(單品種的羅非魚或土鯪魚等),反之則一樣。如果是養(yǎng)殖底層魚類(羅非魚、土鯪魚、鯉、鯽等),則不要混養(yǎng),因為這些魚類食性和居住水層大同小異,容易造成搶食,大魚欺負小魚,造成弱小者先死亡。建議單塘養(yǎng)殖單一品種以同一規(guī)格魚類為主,如土鯪魚(種)占70%、鰱鳙魚占20%、草魚占10%可充分利用魚類食物鏈,共生互利,健康養(yǎng)殖。放養(yǎng)太密,飼料不足發(fā)生爭吃,魚類生長大小不一,活動空間小,水位下降,易缺氧死亡;太疏,則浪費水體空間。一般畝放10厘米以上魚種3萬尾~4萬尾,無水源補充者則畝放1萬尾或者更少些。如果是成魚塘養(yǎng)殖,一般畝放300公斤不能上市的成魚,也可捕撈多少放回多少,捕什么放什么,保持魚量相對穩(wěn)定,有利增產增收。還要根據(jù)養(yǎng)殖技術、飼料、水源、品種、規(guī)格、密度等具體情況及時調整,不能照搬照套。在中午2時~3時、無風,光照、水溫正常時進行放養(yǎng)。放養(yǎng)前先進行檢疫,用4%~5%的食鹽水浸洗魚體,消毒十幾分鐘后落塘養(yǎng)殖。
4.加強越冬管理
做好水質管理 要常巡塘,早、中、晚觀察水色變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天~15天)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發(fā)現(xiàn)水質變色、渾濁、變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質變壞,需要及時更換新水;如發(fā)現(xiàn)冰眼處有魚群集中活動,需要及時破冰并加注新水或采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后要清掃積雪,改善光照條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產更多的氧氣。投飼喂養(yǎng)要做到相對合理化,既要保證魚類(種)吃飽,又要兼顧養(yǎng)殖環(huán)境不受污染和節(jié)約成本,所以必須進行科學投飼。隔1天~2天按1%~1.5%在上午10時投喂一次,堅持少量多次,水溫低于15℃時少投,低于8℃時不投;風和日暖時多投喂,大風暴雨氣壓低時不投喂;浮頭時不投喂,水質好時多投喂,水質惡化不投喂。投喂飼料要營養(yǎng)合理全面,避免單打一,添加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效果更佳。
做好魚病防治 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養(yǎng)殖過程中,常使用一些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及微生物制劑等,配合活菌使用效果更好,水質更佳。定期對養(yǎng)殖水體進行消毒,殺菌殺蟲,切斷病原體的橫向傳播,最好使用對魚類無刺激性、無殘毒的消毒劑(如漂白粉、食鹽、生石灰、魚菌凈、魚菌清等及中草藥物),定期投喂藥餌,增強魚類體質,提高抗病御寒越冬能力。越冬魚池應保持安靜,防止禽畜落塘引起魚類不安。
做好防寒防凍 魚類雖是變溫動物,但當水溫降到1℃~0℃時,溫水性魚類一般進入麻痹狀;水溫降到0.5℃以下時,魚類就會立即死亡。由于地熱關系,越冬魚塘水溫一般在4℃左右,常規(guī)品種“四大家魚”等魚體表也會大面積凍傷感染水霉、細菌等疾病而死亡;而熱帶、亞熱帶魚類在水溫6℃~10℃也會大批死亡,在12℃~18℃凍傷得水霉病亦會大批死亡。因此,越冬魚塘應盡量加深水位到3米,也可在魚塘背風向陽處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60平方米~80平方米,可用竹桿夾著10厘米~13厘米厚的稻草或尼龍編織布蓋在離水面20厘米處,或在塘基四周堆上平時準備好的草皮泥、稻草,注意氣象預報,一旦寒潮來臨,就點著草皮泥,禾草薰煙,以有效溶化塘面霜水,保護池塘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