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質改善的基本策略是控制底泥厚度和酸堿度,補充有益菌,充分發(fā)揮池塘底泥“能量庫”的潛在優(yōu)勢,因此底泥改善的主要方法可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種,市場上常見的改底產品也多是圍繞該策略設計的相應產品。
池塘是一個復雜的小型生態(tài)系統(tǒng),魚類、藻類、微生物在池塘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還必須依賴于水體和底質這兩個媒介進行物質和能量轉化,因此池塘中的水質和底質影響整個系統(tǒng)的物質和能量循環(huán),所以進行科學的水質調控是提高池塘高效運作,實現高產高效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其中的底質作為池塘中的“能量庫”,是影響水質調控的重要因素。
一、養(yǎng)殖池塘底質概述
池塘環(huán)境的自凈和緩沖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池塘底泥的生態(tài)質量(自凈和緩沖能力),但池塘底泥的自凈和緩沖能力又是有限度的,當放養(yǎng)密度、投餌、用藥等干預因子超過池塘的生態(tài)容量時,就會造成底質和水質的惡化,使水產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和自凈能力隨之降低。
伴隨著水產養(yǎng)殖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高密度、集約化的養(yǎng)殖模式已經成為主流養(yǎng)殖模式,因此飼料的投喂、肥料的輸入以及藥物的使用習慣等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產養(yǎng)殖動物的排泄、未攝食完的飼料、或者水生動物留下的尸體等這些外源性物質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難以及時分解,最終沉到了水底,與泥沙混合作用,產生新的淤泥,塘底原本的土壤逐漸被新淤泥取代。
淤泥層的合適厚度非常重要,具有緩沖水質突變,調節(jié)水質,保肥、供肥等作用,如果淤泥過多,長期不處理,也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主要有:
(1)增加耗氧量:有機物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會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關數據顯示,養(yǎng)魚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養(yǎng)魚的底泥耗氧量高3倍。
(2)產生有害物質:有機物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氨、甲烷、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同時降低水體pH值,為病菌、有害藻類提供營養(yǎng)物質,也給浮游生物和寄生蟲繁殖后代提供了很好的場所。
二、底質惡化的主要危害
1、導致“氧債”增加
“氧債”就是池塘溶解氧在供應充足情況下的耗氧量和實際耗氧量之差。池塘過多有機物積累在池塘底部,同時池塘底部溶氧缺乏,在缺氧情況下,兼性厭氧菌大量繁殖,將有機物進行無氧發(fā)酵,產生大量的還原性中間產物會將底部的氧氣結合從而消耗底部溶氧,因此“氧債”的存在是缺氧、水質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底質惡化是導致“氧債”產生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在高溫時期,一旦天氣突變,池塘表層就會出現水溫快速下降的現象,水體對流,上下層水體之間出現互換,這樣魚塘會呈現極度缺氧現象,養(yǎng)殖動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導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產生
池塘底部過多有機物在兼性厭氧菌的發(fā)酵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如氨、硫化氫、亞硝酸氮、甲烷、有機酸、低級胺類、硫醇等,這些物質大都對水產養(yǎng)殖動物有著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容易引起魚類免疫系統(tǒng)紊亂或是正常代謝受阻。
3、導致池塘底部酸堿失衡
池塘底部過多有機物在兼性厭氧菌和好氧細菌的共同作用下,會產生各類有機酸和無機酸,導致池塘底部pH快速下降。魚類對水質的酸堿度有一個適宜范圍,過高或過低都會刺激魚類鰓組織和皮膚組織,從而影響魚類正常的呼吸作用,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氧氣充足的池塘還存在缺氧的癥狀,主要是酸化嚴重的底部會造成魚類不能利用池塘中的溶氧,因此要在平常生產管理中注意池塘底部酸化。
4、導致底部病原菌大量滋生
池塘底泥本就是一些寄生蟲和條件致病菌的的溫床,一旦底質惡化,這些寄生蟲及致病菌就會趁機大量繁殖,同時酸化的底部也會使一些體質弱的魚群抵抗力下降,,當達到致病數量時即引發(fā)疾病。
三、改善底質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從底質惡化原因看,改善底質的基本策略是控制底泥厚度和酸堿度,補充有益菌,充分發(fā)揮池塘底泥“能量庫”的潛在優(yōu)勢,因此,底泥改善的主要方法可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種,而市場上常見的幾種產品都是圍繞這幾個策略和這幾種方法設計的相應產品。
1、物理方法
常見的物理方法有清淤、開增氧機攪動塘底、施用沸石粉等。
(1)有條件的養(yǎng)殖戶每年冬季賣完魚后會進行清塘挖淤,將一年積累的淤泥推到池塘周圍,然后進行曬塘等操作,減少第二年病原菌的數量;
(2)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1-2小時,增加池塘上下水層交換,讓高溶氧的上層水與低溶氧的底層水進行充分交換,減少池塘底部“氧債”;
(3)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質為主的物理型底質改良劑也是改善底質的一種物理方法,能大量吸收底部中的氨等有害物質,但此法只能將有害物質進行吸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2、化學方法
(1)使用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發(fā)生化學反應,中和淤泥中的各種有機酸,改變酸性環(huán)境, 放出大量的熱能,可以起到除害殺菌、施肥、改善底質和水質的作用,此方法是養(yǎng)殖準備期進行,方法簡單,運用較廣。
(2)以過氧化鈣(CaO2)為主的化學改良劑是目前化學改底中較常見的一類,該類物質主要是對池塘進行堿化,提高池塘pH,同時增氧底部溶氧,促進硝化作用進度,降低氨氮、亞鹽和硫化氫等含量,降低池塘有害物質含量。
(3)目前市場上興起的螯合劑也是一種化學底改劑,能直接將氨氮、亞鹽等離子進行螯合,形成螯合產物。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針對池塘底部施用相應的菌種,對其中積累的有機物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分解或吸收,如施用芽孢桿菌后可以有效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機物含量,并能為池塘藻類提供營養(yǎng)鹽,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光合細菌能在無氧或含氧量低的底部利用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合成自身物質進行大量繁殖,從而降低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因此微生物底質改良劑, 能發(fā)揮各菌種的協(xié)同作用,將殘餌、排泄物、動植物尸體等影響底質變壞的隱患及時分解消除,不僅能改善底質和水質,而且能通過生態(tài)占位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擴散,實現改底降病害的目的。
四、市場常見改底產品分析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改底產品主要有三種,一是化學類(氧化、抑菌、礦化、pH調節(jié)/堿化、物理吸附),二是生物類,三是生物化學類,其中化學類占了80%的比例,生物類和生物化學類各占了10%的比例。
化學類產品主要作用于池塘底部類膠質層和土壤-水體界面,以過氧化鈣(CaO2)為主的化學改良劑為例,其可增加池塘底部溶氧,增加土壤-水體界面的通透性,提高好氧反應的厚度,同時提高池塘pH值,促進有機物分解和營養(yǎng)鹽釋放。然而該類產品雖然可以迅速改底,直觀感覺效果明顯,但容易反彈,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生物類改底主要是通過微生物不斷分解池塘底部有機物,從源頭上阻斷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并防止池塘底部“氧債”走高以達到改底目的,但因微生物作用效果緩慢,養(yǎng)殖戶會感覺效果不明顯,且工藝難度大,研發(fā)成本高。
市場上最新的生物化學改底產品是將化學和的生物二者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改底功能更全面,效率更高,是傳統(tǒng)改底產品無法比擬的,不僅能持續(xù)提高池塘底部溶氧和氧化還原電位等,同時能對池塘底部有機物進行有效分解,真正實現池塘有效的改底。
五、小結
養(yǎng)魚先養(yǎng)水,而養(yǎng)水先養(yǎng)底,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水產養(yǎng)殖業(yè),大量外源物質的輸入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現實,因此更需要注重底部環(huán)境的改善,將池塘水質、底部及池塘生物緊密連在一起,打通三者之間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真正實現高產高效的養(yǎng)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