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蟲屬于鱗翅目害蟲,其食性很雜,是一種食葉性害蟲,可為害百余種植物。在夏玉米上的為害主要以幼蟲將玉米葉片吃成缺刻,大發(fā)生時能將作物的莖葉吃光,造成減產(chǎn)甚至絕收。由于其具有多食性、遷飛性、暴發(fā)性等特點,往往在局部地區(qū)突然暴發(fā)成災(zāi)。
近幾年,我省中南部夏玉米大多采取貼茬播種,極有利于黏蟲在夏玉米田產(chǎn)卵孵化為害,加上小麥機械收割留茬高,田中殘留的小麥秸稈量大,使得二代黏蟲幼蟲隱藏在麥秸稈下為害剛出土不久的夏玉米幼苗,發(fā)生嚴重年份能造成毀種。
一、發(fā)生特點 黏蟲成蟲具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春季由南方向北逐漸遷移為害,秋季又由北遷飛回南方為害。我省中南部一年發(fā)生3~4代,成蟲晝伏夜出,黃昏時覓食。成蟲對燈光、糖醋液有較強趨性。雌蟲產(chǎn)卵趨向黃枯葉片,在玉米苗期卵產(chǎn)在葉片尖端,成株期產(chǎn)在穗部苞葉或果穗花絲等處,形成縱卷條狀卵塊,每個卵塊20~40粒,多者達200~300粒。每頭雌蟲一生產(chǎn)卵1000~2000粒。黏蟲喜好潮濕氣候,相對濕度75%以上,溫度23℃~30℃有利于成蟲產(chǎn)卵和幼蟲存活。幼蟲有6個齡期,1~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取食葉肉,只殘留表皮。3齡后將葉片咬成不規(guī)則缺刻,密度大時能將葉片吃成僅留下葉脈。4齡后幼蟲具假死性并進入暴食階段,大發(fā)生時有群集轉(zhuǎn)移危害的習性。幼蟲老熟后停止取食,爬入3~4厘米的土層中作土繭化蛹。
二、防治措施 在夏玉米苗期主要是二代黏蟲幼蟲為害,此時夏玉米剛出苗,往往能把幼苗吃光。因此,只要發(fā)現(xiàn)夏玉米幼苗受到黏蟲為害,就需要及時防治。
1.保護和利用天敵:黏蟲的天敵種類很多,對黏蟲的發(fā)生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如蛙類、鳥類、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蟲、寄生蜂等。
2.物理和人工措施:在成蟲發(fā)生期間在田間插上直徑為5厘米草把,每隔10米插一把,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子將草把套住,捕殺潛伏在草把中的黏蟲蛾子。還可在田間設(shè)置糖醋液誘殺成蟲,盆距約500米。糖醋液的配制:紅糖1.5份,食用醋2份,白酒0.5份,水1份,再加適量的敵百蟲或其他殺蟲劑即可。
3.生物防治:低齡幼蟲期用20%除蟲脲(滅幼脲1號)懸浮劑每畝用10克,或用25%滅幼脲(滅幼脲3號)懸浮劑每畝用25~30克,對水噴霧,或用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克/畝,對水常規(guī)噴霧。
4.藥劑防治:貼茬播種的夏玉米田可采用拌毒餌誘殺法。畝用90%敵百蟲200克,拌炒麩皮或炒棉仁餅10公斤,傍晚順玉米行撒施進行誘殺防治。噴霧防治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上述藥劑任選一種,每畝噴藥液量40~50公斤。蟲齡大時要適當加大用藥量、噴水量。噴藥時間最好選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