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蘑菇露地栽培產量和質量的因素很多。從多年的生產實際中發(fā)現,在獲得蘑菇露地高產優(yōu)質栽培的路徑中,菌種選擇、培養(yǎng)料堆制、菌床制作及鋪料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是五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現將我們對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技術研究總結如下,以期對栽培者有所研益。
一、菌種選擇
通過組織分離或其他途徑獲得的菌株,必須經過出菇實驗,才能大面積使用。菌種的外觀須具有菌絲濃白、均勻,無生長間斷,無雜菌感染,無蟲害(主要為螨害)。從菌齡上。應選擇菌絲滿瓶(袋)l個月以內的實齡菌種、老化菌種表現為有黃色積液,有氣生菌絲團,用于生產中則表現為萌發(fā)力差,吃料慢,菌絲弱,出菇產量低且高腳菇、易開傘菇多。因此,生產上0慎重對待菌種的選擇。
二、培養(yǎng)料堆制
培養(yǎng)料的堆制是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它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原料的質量和合理配方,二是利用發(fā)酵技術使培養(yǎng)料被放線菌充分分解。
1、原料的質量和合理配方
用于栽培蘑菇的原料必須新鮮、干燥、無霉變。在培養(yǎng)料的配方巾要按照蘑菇生長所需的碳氮比(一般為28 -32:1)進行。既不能使碳氮比過低(氮素過多會使培養(yǎng)料易于污染或氨氣過重抑制菌絲生長),也不能使碳氛比過高(氮素過低會使培養(yǎng)料缺乏營養(yǎng))。培養(yǎng)料的碳氮比可根據所有原料的合碳總量和含氮總量粗略地計算出來。培養(yǎng)料的配方應根據本地區(qū)的原料情況按照合理的碳氮比要求靈活掌握。栽培用料量以每平方米 30-35公斤為宜。
2.培養(yǎng)料的堆制
培養(yǎng)料堆制的原則是在正確配方的前提下,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使培養(yǎng)料處于有氧發(fā)酵狀態(tài),以達到堆制高質量培養(yǎng)料的目的。
(1)建堆
培養(yǎng)料的堆制場所應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地方。堆料前準備好12厘x 24厘米磚塊300匹左右以及3~4厘米左右的尖木棍1~2根。
以糞草培養(yǎng)料為例,堆建前,用1% ~2%的石灰水將麥草預濕兩天,待其充分吸水后再與稻草等培養(yǎng)料混堆。另外,禽畜糞經太陽暴曬后,加水充分濕透打碎后備用,建堆時,在料場地面撒上石灰粉,在地面砌兩行地孔磚(兩磚相距12厘米,沿堆順向立放,上橫搭兩塊磚蓋上),兩行孔磚之間相距45-50厘米,以利通氣。先鋪上40厘米厚、 l.5~1.8厘米寬的草料,長度不限,加水,撒上米糠、油枯、石膏、濕糞等。以同樣的方法堆第二層、第三層直至第五層。最后一層只堆草料且作成龜背形。將料堆四周上下做成整齊的垂直切面。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料堆發(fā)酵上下均勻,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淋到料堆下部料里,造成濕度不均,雜菌繁衍。待一段料堆完以后用尖木棍打通氣孔,孔距30-40厘米。整個料堆堆完以后插上溫度計,準備好薄膜用于保溫避雨。需要注意的是蓋薄膜前要在料堆頂部架上一些枝條,蓋膜后料與膜之間間隔5厘米左右,膜的邊緣垂下30-40厘米。這樣可以使料堆頂部處干充分通氣狀態(tài)。
根據最新的實驗證明:在堆料時控制一部分,待料堆完,插上通氣孔時,沿孔加人80℃以上沸水,有條件的可直接通人蒸汽,可迅速提高料溫,48小時后料溫就可升至62℃左右。其原因是沸水或蒸汽提高了料堆的初始溫度,大大激活了放線菌的繁殖。這種方法既可以縮短堆料時間3天左右,又能顯著提高堆料質量,增產幅度可達10%以上。
合成培養(yǎng)料的堆制仿怯與糞草培養(yǎng)料基本相同。兩種培養(yǎng)料中的過磷酸鈣都必須在翻第二次堆時加人。否則,過磷酸鈣會與石灰反應生成蘑菇菌絲難以吸收的固體高鈣物質,極大的降低肥效。
(2)翻堆
決定是否翻堆的唯一標準是時間。到溫度記顯示料溫達到62℃ 時,翻第一次堆。同樣在地面砌兩行地孔磚,先將堆外表約20厘米的料耙下,然后將堆料抖松混勻后翻到地面上堆40~50厘米厚,把耙下的堆邊料均勻翻在其上面中間部位。以后將其它料混勻抖松后翻堆,并插上通氣孔。如此翻堆3~4次,并在第2次時加入過磷酸鈣。待料上均勻布滿白色放線菌菌絲,料呈現咖啡色時,堆料合格。
一般來說,糞草培養(yǎng)料堆制時間需要22 -25天,合成培養(yǎng)料堆制時間為15-18天。在堆料過程中每天應檢查料溫至少兩次,料堆絕對不能淋入雨水,每次翻堆后用樹枝架堆頂,蓋上塑料膜,使料頂與膜之間保持5厘米左右的距離。同時,在翻堆過程中應檢查料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捏料,如有水滴滴出,則料過溫,需涼曬后再建堆。如僅有水痕則水分合適。由于蘑菇料下田還要吸收土壤水分,故培養(yǎng)料直干不宜濕,最大溫度以用手緊捏料,指間有水痕為度。
三、菌床制作及鋪料播種
在菌床制作上,改傳統(tǒng)的平廂面為一廂雙溝法,使畝產提高了5%左右。這種方式是先作寬1.2米,高16.5厘米的廂,廂與廂之間的溝寬50厘米。再在廂面作兩條平行等寬、底部平整、深16.5 厘米的料槽,使整個廂面呈"w"型。兩料槽之間的士埂寬10厘米。最后在料槽底部鋪3-5厘米厚經消毒殺蟲處理的新鮮干稻草備用。要注意的是在菌床制作過程中,須掌握一個原則,即廂溝底部一定要比料槽底部略低,且排水通暢。一廂兩溝法使蘑菇增產的原因在于增大了培養(yǎng)料菌絲與土壤的接觸面。
培養(yǎng)料拆堆前l(fā) -2天,用消毒劑和殺蟲劑對堆表進行處理。拆堆后將培養(yǎng)料鋪在料槽內,厚16.5厘米,待料溫降至25℃左右時,在料面均勻撒種或每隔10厘米穴播(此次用種量占整個用種量的2/3)。然后再鋪上3.3厘米厚的培養(yǎng)料,將余下的菌種播在廂面上。最后鋪上3-5厘米厚的經消毒殺蟲后的新鮮干稻草,用干吸收塑料膜回滴水,蓋上塑料膜保溫保濕發(fā)菌。
四、田間管理
蘑菇的田間管理是通過溫度和濕度的調節(jié),促使菌絲分解培養(yǎng)刊,積聚養(yǎng)分并出菇的過程。播種后,氣溫高時應進行揭膜透氣,一方面促進菌絲生長,另一方面去掉多余的小空間水分。待菌絲封住料面,要去掉廂問的稻草,立即覆上。將廂溝內的土壤刨松、打碎(直徑3厘米以內),調好濕度,撒上石灰,混勻后裔到廂面上。然后在廂廁支_l拱架,上覆厚草簾,將塑料膜蓋在草以上,膜邊下垂至草簾 2/3的位置。這樣,既防雨,又保溫保濕,而且整個廂面透氣性好,有利于養(yǎng)菌出菇。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土而補水。
當有少量菌絲伸出上面時,應揭去塑料膜進行出菇管理。出菇過程中應注意濕出菇、于養(yǎng)菌。噴出菇水時,禁止用冷水噴菇。噴水應在陰天或晴天早晚用相當于上溫的水噴水保濕。每潮菇收完后。應保溫發(fā)菌。采菇2-3潮后,用 0.2%.的尿素和 1%-2%的磷酸二氫鉀給土壤噴施追肥,可增加出菇后勁,提高產量
五、病蟲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蘑菇生產的重要內容,必須融人到撞盛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才shin到目的。如果中間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生產失敗。例如,如果使用污染或帶蟲害特別是螨害的菌種,則整個培養(yǎng)料就會報廢。因此,有污染或蟲害的菌種要堅決棄之不用。菌種存放點應在干凈、無蟲環(huán)境中。種蘑菇的1回來一方面盡量使用水旱輪作田,另一方面使用前用殺蟲殺菌劑進行處理。培養(yǎng)*’浙堆前l(fā)-2天,堆表放上磷化鋁,塑料膜蓋嚴殺蟲24小時。用于墊底和蓋廂面的稻草要用甲醛和磷化鋁蓋膜熏蒸殺蟲滅菌并經太陽暴曬后使用。若菌絲生長或出菇過程中發(fā)生蟲害,可每平方米放一塊磷化鋁片,薄膜覆蓋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