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科檳榔屬的一個種,學(xué)名Areca catechu L.。別名榔玉、賓門。常綠喬木,常作藥用。種子含多種生物堿,有效成分為油狀檳榔堿(Arecoline,D8H13O2N),含量約0.1-0.5%,有驅(qū)蟲、消積、行氣、利尿等功效,主治食滯、腹脹痛、腹水、痢疾、絳蟲、蛔蟲、血吸蟲等。東南亞、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的居民喜歡用檳榔代替煙葉作嗜好品咀嚼。中國云南和海南省少數(shù)民話也有咀嚼習(xí)慣。原產(chǎn)馬來西亞,1980年至1981年世界種植面積為25萬多公頃,年產(chǎn)22.7萬噸。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產(chǎn)區(qū)為海南省東南部、中部。1983年栽培面積1800多公頃,收獲面積360ha,總產(chǎn)量1180t。
株高10-20m。干挺直,無分枝。羽狀復(fù)葉聚生于干頂,長1.2m,總?cè)~柄三棱形,具長葉鞘。單性花,雌雄同序,小花白色,花期3-5月。堅果長橢圓形或圓形,橙黃色或紅色,翌年2-6月成熟。喜高溫潮濕海洋氣候,宜在年平均溫度23-26℃,年雨量1500mm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保水良好的肥沃砂壤土上種植。可在海拔900m的山地栽培。不耐低溫,5℃受害落果,0℃死亡。幼樹喜蔭,成齡樹喜光。用種子繁殖?捎脿I養(yǎng)袋育苗,植距33×33cm,穴種,每穴1-2粒,覆土、蓋草、淋水、遮蔭。小葉展開后即可施肥,以后每隔3個月中耕除草一次。苗高30-100cm,即可出圃定植。宜植地選擇土層深厚、濕潤的溝谷地,需要蔭蔽樹,平地植距2×3m,坡地等高種植。種后2-3年,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進(jìn)入結(jié)果期,增施磷鉀肥。
主要病害有果腐、貾hytophthora arecae,為害幼果,用1%波爾多液噴殺或用稀鹽水灌心。②根腐病Ganoderma lucidum,感病初期葉片萎黃脫落,莖干萎縮,分泌膠狀物,根腐爛致死。可挖除病株燒毀,并用石灰消毒植穴。③黃葉病,由類菌質(zhì)體(MLO)引起,感病葉片發(fā)黃,有腐爛斑,根爛致死。可清除、燒毀病株,進(jìn)行土壤消毒。
主要蟲害有:①紅脈穗螟Tirathaha rufivena嚴(yán)重為害花序和幼果。清除受害花苞、燒毀,噴射0.1%敵百蟲或馬拉硫磷殺蟲劑,②介殼蟲,為害葉片,可用50%三磷3000倍液噴殺。種后7-8年開花結(jié)果,每年2-3開始采收,4-6月為成熟期,每株年產(chǎn)干果5-10kg,20-30齡為盛果期,經(jīng)濟壽命可達(dá)60年以上。產(chǎn)品有榔玉、大腹皮、榔干、棗玉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