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
張志國 教授、主任藥師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劑科
送走寒風,迎來暑日。很多人感覺湖南的氣候似乎只有寒來暑往。
防暑降溫是眼下要做的“保健功課”。專家認為,針對個人不同的體質,日常對癥飲用功能性涼茶,是一種經(jīng)濟實惠的好辦法。
【參須、麥冬茶】 養(yǎng)陰生津
參須麥冬茶,既能補元氣,生津益神,又能滋養(yǎng)清熱,可預防動脈硬化,治療心力衰竭、冠心病、肺心病。飲用時以白參須為佳,因為紅參須性較溫熱,配麥冬的話,用白參須或黨參都可起到益氣養(yǎng)陰的作用。
菊花枸杞和參須麥冬可以一起泡服,有疏散風熱和益氣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用于夏天感受風熱和汗多傷津出現(xiàn)的頭昏悶脹、口渴氣短、心煩等癥。
參須5克,麥冬5克,茶葉適量,沖水飲用。人參含豐富的人參皂苷、多肽類,能大補元氣,增強免疫力。但要注意,單味人參易導致心律不齊;麥冬含麥冬多糖,性微寒,滋陰養(yǎng)肝,和胃生津。
專家提示
涼茶顧名思義,有清涼降暑之意。一般在暑熱天飲用,不受次數(shù)與量的影響。
按中醫(yī)理論,在風、寒、暑、濕、燥、火過偏的六淫中,暑屬外邪,這與季節(jié)、工作環(huán)境有很強的相關性。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在暑熱或高溫環(huán)境下作業(yè)而中暑者,屬“陽暑”,即俗稱“中暑”;而在暑熱時節(jié),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或冷浴過久所致的熱病,俗稱“中于寒”,屬“陰暑”。
暑邪為火熱所化,主升散,多挾濕。其臨床癥狀有高熱、汗出、口渴喜飲、尿少短赤、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發(fā)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xié)調、體溫升高(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氣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挾濕者又常見胸悶脘痞,溏便不爽等癥。
【夏枯草、金銀花茶】 清熱解毒
夏枯草:能清瀉肝火,是治肝火出現(xiàn)炎癥所致的目赤、頭痛、頭暈的藥,其煎劑對多種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廣譜抗菌,對某些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一般用量6~15克,有明顯的廣譜抗菌、抗炎及解熱作用。但因其性寒涼,故脾胃虛寒者及氣虛體弱者不要飲用。
專家提示
從上可知,涼茶多適用于“中暑”癥。根據(jù)該癥的病因與癥狀、標本兼治的原則,宜選用芳香化濕、清熱祛濕、利水滲濕、發(fā)散濕邪、生津益氣之中草藥作為涼茶組方為妥。如藿香、佩蘭、石菖、金銀花、大青葉、淡竹葉、夏枯草、車前草、荊芥、薄荷、桑葉、白菊花、甘草、參葉、麥冬、白糖等。
夏日,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或他人有先兆中暑表現(xiàn)時,首先應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huán)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并多次飲用涼茶與一些淡鹽水。
還可以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對陰暑與陽暑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等中藥。如果出現(xiàn)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請求他人幫助,送醫(yī)院靜脈滴注鹽水。
【荊芥、防風、薄荷茶】 袪風散寒
荊芥:具有袪風解表的功效,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在散風散寒藥中,其藥性最為平和,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其辛散作用還能有助于麻疹透發(fā)。
防風:顧名思義,為防風之藥,辛溫輕散,潤澤不燥。防風不僅具有抗過敏的功效,還能增強皮膚的免疫力,是一味非常實用的美容常用藥。
荊芥、防風、薄荷既可煮泡當茶飲用,也可入沙罐煎沸6~7分鐘,去渣取汁,藥湯與粳米一起煮成荊芥防風粥。
專家提示
防暑降溫飲涼茶是一種好辦法,但還應注意全方位避暑。
常備藥物: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便于應急。
出行躲避烈日:如打遮陽傘、戴太陽鏡等;10時至16時不要在烈日下行走,此時發(fā)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
注意穿著:外出時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便于散熱;老年人、孕婦,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量減少外出。
常喝含鉀茶水:別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喝7至8杯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講究飲食: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用來補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yǎng)需要。
保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楊蔚然)